国内个别高校把不断增加本校“全英文教学”的比例视为荣耀,并宣传这是“国际化”的表现。所谓“全英文教学”,就是教材用外国英语原版,教师用英语讲课,学生用英语学习。 在中国领土和教育主权范围内,如果是英语教学,即便用纯英语也说得过去,但依赖外国原版教材并不正常。如果是其他学科,也用纯英文授课、纯英文原版教材则极不妥,可以说很危险。个别学科的个别教材如果没有翻译版本经过审查暂用一下原版也未尝不可,但大面积、有意识地在高校增加“全英文教学”,并以此为荣,却是一种文化自觉丧失的典型症状。这种深入骨髓的以洋为高、以洋为正,努力把国家花巨资建设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办成留美预科学校、美国人才培养基地的做法,既是对万千学子的误导,也是对我国教育主权、语言主权、文化主权的破坏。被人家精神殖民了,还自鸣得意,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精英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病态。 用纯英文授课,学生如果都听得懂,说明这类教材的翻译不存在任何困难,就应当翻译过来;如果学生普遍听不懂,说明这种教学是低效率的、不可取的,须翻译过来才能发挥效用。 西方有长期的军政学商一体化传统,西方财团、共济会中的光明会是西方主流高等教育、科研系统资金的主要来源,西方高等教育教材无不体现其战略意图、产业渗透,充满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导向和话语灌输,无论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无不如此。英语原版教材授课,学习者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必然会被灌输其战略意志,并形成迷信。西方文艺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本身更多的是意识形态。有些貌似“自然科学”的学科也不那么科学,除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技术、天文学等理工类学科比较实证外,西方医药学、营养学、食品学、农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学科的教材混杂大量假科学,跨国资本、帝国主义长期通过高等教育灌输其战略意图,有的甚至暗藏杀机,意在推销有害生物化学物质,他们的原版教材,在中国校园一般是不能直接使用的。 更大问题是,“全英文教学”还必然进一步加剧英语崇拜、西方文明崇拜。语言是意识形态的基础领地,缺乏安全意识,后果是严重的。在一个外语在本国地位被抬得离谱的国家,国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一定会有大问题的。 语言文化竞争是当今不同文明角力的重要内容。不努力推进“汉语国际化”,却试图将本国高等教育“英语化”,有悖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和光辉愿景。 学习英语本来没有错,但搞得比母语还重要,甚至凌驾于母语之上,却是荒唐的,西方国家没有一个这样搞的。在中国文化方面,中文教材毫无疑问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作为教学当然最好,但环顾全球,比较一下,外国高校有使用“全中文教学”的吗?包括那些研究汉学的院系,全球有哪个高校以使用“全中文原版教材”为荣的?不仅没有,就连从事汉语教学的孔子学院也屡遭西方、印度等多国打压甚至取缔,可见人家的文化自觉还是相当强。汉语教学范围稍微扩大,就会引起他们的警觉。 如果把“全英文教学”视为“国际化”,等于告诉万千学子和中国人,英语才是“国际语言”,汉语不是,英语高汉语一等。按此逻辑,如果全国大中小学生都实行“全英文教学”,是不是全中国的教育都是“国际化”了?如果全中国人都讲英语,是不是整个中国都“国际化”了?这到底是“国际化”还是“美国化”呢?这究竟是好事,还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呢?不知这个高校在向社会传递什么样的文化观、价值观、语言观。 与此同时,对中文不重视是国内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画家陈丹青表示:“回国这么多年,我至少在30所大学做过演讲,所有的提问,所有的错别字,所有的笔误,所有的文句不通,几乎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清华、北大,还是地方上完全无名的大学,这种状况一模一样!”在一次汉字比赛的电视节目上,一群经过挑选的大学生,纷纷败给小学生。作家刘震云当场批评大学生们“连基本的字都不会写,会写的字也是倒插笔、残疾字,歪七扭八,不是正常人写的”。 英语扩张是英美对外精神殖民、文化殖民的重要基础战略。英语扩展到哪里,美国的利益和文化殖民就可以扩张到哪里。在19世纪,德语学校在美国是被禁止举办的。各国移民到美国,都要适应英语环境,本民族语言是被边缘化的。2022年5月,英国外相特拉斯在伦敦演讲宣称:“只有一种语言——英语,只能有一种文化——那就是基于英语的文化,任何其他种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都将被消灭。”中国深陷英语迷信的教育管理者,是不是在有意无意贯彻他们的文化战略呢? 近代中国,西方举办的学校就热衷于“全英文教学”。圣约翰大学卜舫济曾鼓吹学习英语的“四大好处”。该校除了用英文编印校刊外,宣扬美国文化,灌输崇拜美国的思想,并将所有教科书、参考书,包括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等全用英文编印,甚至试卷也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直接搬过来。课堂教学,无论教师是哪国人都要用英文。学校的布告、来往公函、会议发言、会议记录等文书档案全用英文。学生日常会话也要求全用英语。中国学者林汉达指出:“世界各国除附属国和殖民地外,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用英语来教各种学科的?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用原版西书来作为课本、教材”?大学教授与大学生都有卑劣情绪,以为非用原版西书不可。”(《中国大学(教会大学)英文的畸形现象》,《教育季刊》第17卷第二期第3页,1941年6月。) 殖民主义教育观、历史观、文化观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清除,但后来又借着开放土壤沉渣泛起。西方精英意识形态操盘手水平高超,手段精微,擅占地盘,大象无形,善将文化殖民融入学术教育、媒体舆论之中,苏联还没明白文化战争、人事战争是怎么回事被搞垮了,就是有一大把核武器也无济于事。中国人对此也无法盲目乐观,一些毫无设防的中国知识精英在对外“合作”中稍尝甜头就很快上钩,丧失思考独立性,甚至热衷于背诵别人塞进脑袋里的东西。 国内一些问题教材不断暴露,包括内地的、新疆的、香港的,这还是中文的,其中采取微渗透的方式插入很多精美精日元素,就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横行多年,使用外国英语原版教材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吗?恐怕问题只能更多、更严重,而且普通人还无法监督,政府监管也存在很多困难。 在开放中,如何既能发展经济,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又能有效抵御西方利用高等教育大搞精神殖民、文化殖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摘自作者文稿,禁止转载。 |
GMT+8, 2023-6-2 12:17 , Processed in 0.0269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